張家界最受歡迎的旅游網(wǎng)站!
  • 全站
  • 線路
  • 景點
  • 酒店
張家界旅游導游網(wǎng) 官方網(wǎng)>>張家界民俗風情

土家族民間信仰與文化——圖騰崇拜(二)

2012年05月21日 來源:www.ctzlsbc.com 編輯:33519.com
張家界導游網(wǎng) 公眾微信號

二、白虎圖騰
  巴人自廩君始,變蛇圖騰為白虎圖騰。變換的標志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巴人廩君氏族部落形成后,首領(lǐng)巴務相以虎自稱,實乃高舉起了虎圖騰的旗幟。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日:“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傳說敘述了廩君蠻形成經(jīng)過,從中也隱約可見白虎成為五姓共同圖騰的蹤跡。最初,五姓共居鐘離山,“未有君長,俱事鬼神”,說明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氏族部落,各姓皆信奉不同的圖騰。以巴務相為首領(lǐng)的五姓氏族部落初步形成后,最首要的任務莫過于確立共同的圖騰。因為原始人類往往只有在同一血緣親族的前提下才能結(jié)合成一個氏族或部落組織,而“圖騰觀念本是血緣群婚集團在向氏族組織過渡中的血緣觀念的一種虛幻反映”,因此,統(tǒng)一的圖騰具有維系和鞏固氏族部落的作用。巴務相稱為廩君,便確立了虎為五姓的共同圖騰。文獻上有過稱“虎”為“李父”、“李耳”的記載,現(xiàn)今的土家族也稱“虎”為“李”,而“李”與“廩”讀音相近,“廩”即為“虎”,“廩君”即為“虎君”。這種見解已由一些專家學者反復闡明過。其二,在廩君蠻中,已形成了白虎圖騰觀念以及相應的圖騰禮儀?!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廩君死,魂魄世(化)為白虎。”人死化為白虎,看似荒誕不經(jīng),實則反映了原始巴人非常嚴肅、神圣的圖騰觀念。在原始人看來,人與圖騰是渾然一體的,可以互相轉(zhuǎn)化;每個人都是自己氏族同一圖騰祖先的化身,氏族成員的死亡則是返回圖騰。弗雷澤在他的《金枝》中,論及到這種人與圖騰交換生命的觀念時,曾舉例說:原始人對于這樣交換靈魂的信念顯然來自巴斯克獵人的故事。故事說一個巴斯克獵人自稱被熊所殺,熊的靈魂進入了獵人體內(nèi),熊的肉體死亡了,獵人則變成了那熊。正是基于同樣的圖騰觀念,廩君蠻將廩君的死看做是其魂魄化為白虎,并視白虎為廩君的化身。當然,廩君化虎的傳說還不僅僅是觀念形態(tài)的產(chǎn)物,它必定與某種圖騰禮儀有著密切聯(lián)系。筆者認為,這種禮儀的具體做法就是讓廩君的身體進入虎體,可能是生命垂危之時讓其為虎所食,也可能是死后以尸飼虎,我們不妨稱這種禮儀為以人飼虎禮儀。廩君是巴人以人飼虎禮儀的始作俑者。關(guān)于這種巴人飼虎禮儀的存在,可以從多方面得到證實。第一,古代文物方面的反映。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有一種虎食人卣。李學勤描述說:“卣通體作虎形,踞坐以后足及尾支撐,前爪抱持一人,張口啖食人首。人體與虎相對,手拊虎肩,腳踏虎后爪上,轉(zhuǎn)面向左側(cè)視。”“其面上(指人)表情均為肅穆,并沒有恐懼或欣喜的狀貌。”虎食人卣自然是一種原始宗教禮儀的形象化的再現(xiàn),它表現(xiàn)的正是以人飼虎來交換靈魂的場面。虎食人卣沒有人說是巴人的遺物,不過,它一定是出自崇虎民族,它所反映的圖騰習俗,也應該是在同樣崇虎的巴人那里存在過的。第二,有關(guān)飼虎的記載和傳聞。上引廩君傳緊接廩君化為白虎之后又說:“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表明以人祠虎的禮儀在廩君之后流傳下來。對此,《后漢書》以后的文獻也屢有記載。綜觀這些文獻,又可將飼虎分成兩類。一類是自愿飼虎。自愿飼虎者將飼虎視作化虎。因此,傳說中便出現(xiàn)了一類能化虎之人以及化虎之事。應劭《風俗通義》(佚文)卷一
說:“呼虎為李耳——俗說,虎本南郡中廬李氏公所化為……”干寶《搜神記》卷十二說:“江漢之間有貙人,其先廩君之苗裔也,能化為虎。”張華《博物志》卷二說:“江陵有猛人,能化為虎。俗又日貙。”這類化虎之人大約是效法其先祖廩君而來。另一類是殺人飼虎。人人虎口就得當場喪命,這是人人都能看得清的事實。無論人們怎樣狂熱地崇拜白虎,怎樣虔誠地相信魂歸圖騰的觀念,卻無法回避現(xiàn)實死亡的恐懼。因此,能自愿飼虎的“英雄”畢竟不會是很多的。所以部族頭領(lǐng)或統(tǒng)治者便不得不殺人飼虎。最初應是殺掉本族的人飼虎,以表現(xiàn)本族與其圖騰祖先靈魂的貫通與交流。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殺死外族人(主要是戰(zhàn)俘)飼虎,魂歸圖騰的目的就演變成了祭祀、取悅于圖騰了。陳繼儒《虎薈》卷五說:“房陵間有白虎,好飲人血,每歲其民殺祭。”殺人飼虎的風習直到晚近仍有傳聞。據(jù)說,土家族大姓之一的田姓,在堂屋里設(shè)有白虎神座堂。最早是殺人祭祀,即事前買一個小乞丐,在還愿時殺之以祭白虎。殺人飼虎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有悖最初飼虎的意義,但作為一種訛變的形式,其深長的根系,仍然可以追溯到廩君化虎的傳說。第三,象征性飼虎禮儀的佐證。巴人以人飼虎的禮儀,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早已廢除,但其遺風卻一直傳承下來,并在土家族中形成了一些象征性的飼虎禮儀。最顯著的例子是土家族還相公愿時的殲頭儀式,由掌壇師用殺豬刀在自己頭上砍出血來,滴在長串紙錢上,當眾懸掛,然后燒掉。還這種愿要“見紅”才能“落愿”。“見紅”正是殺人的象征,掌壇師頭上的鮮血則代替了被殺之人。顯然,“殲頭”是殺人飼虎的一種演變形式。象征性飼虎祭禮還表現(xiàn)在土家族曾經(jīng)實行過的火葬習俗上。1973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古隊在保靖四方城發(fā)掘過一座古墓。墓成圓形,為土坑,墓中放一碗。碗盛骨灰,上覆蓋一碗,經(jīng)專家鑒定,屬元代火葬墓。四方城在元代屬土家族聚居地,可見土家族曾有過火葬習俗。火葬在土家族歷史上消失較早,詳情暫不可考,但我們卻可以借助同樣崇虎并與土家族有著同源關(guān)系的彝族的火葬習俗來加以考察。彝族的火葬實際上是虎圖騰崇拜的一種禮儀。云南哀牢山自稱為“羅羅”的彝族在距今五六代人時尚實行火葬。《虎薈》卷三說:“羅羅——云南蠻人,呼虎為羅羅,老則化為虎。”哀牢山彝族巫師認為:“彝族是虎變的,如果不火葬,靈魂就不能還原為虎。”說明彝族火葬的意義在于讓本族死亡人員魂歸虎圖騰。由此看來,土家族火葬也當是象征性飼虎以使死者魂歸于虎的禮儀了。象征性飼虎禮儀,還保存著對遠古廩君化虎的記憶。



  你還可以電話+微信咨詢專業(yè)導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關(guān)本文的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
  • 打印
  • 收藏
  • 復制鏈接
新手指南
網(wǎng)站訂購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預訂/付款
可以刷卡嗎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嗎
怎么進行網(wǎng)上支付
提前多長時間報名好
服務承諾
價格真實、透明、有效
有房保證
低價承諾
合同簽署與保險
需加購人身意外險嗎?
沒到前怎么簽合同
團費中已含保險嗎?
如何簽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務
能代訂長途汽車票嗎?
24小時熱線:
0744-8362888